根据《中国新闻周刊》的报道,中国篮协主席郭振明在谈及中国篮球现状时,直言不讳地指出:“中国篮球目前处于自娱自乐、闭门造车的状态,与世界篮球的潮流已经脱轨。”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些刺耳,但却真实地揭示了当前中国篮球所面临的痛点。
中国男篮在奥运会的舞台上未能取得佳绩,而女篮虽然在世界杯上获得亚军,但随后成绩出现了滑坡。尽管我们的联赛表面看起来非常繁荣,球市火爆,球员身价飙升,社交媒体上的流量也是满满的,然而一旦站在国际赛场上,我们的攻防节奏就会慢半拍。战术理念依旧停留在“拼防守、凿内线”的陈旧模式中,与现代篮球的“高速攻防+三分雨”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。
中国篮球协会对于这种情况显然是急切地想要改变。据透露,CBA可能会引入归化球员。从2023年开始,篮协就已经开始悄悄向CBA俱乐部传达这一想法,鼓励每队至少签下一名归化球员。参考日本B联赛的经验,他们计划在2027年每队注册3名外援加1名归化球员,我们也需要跟上这一节奏。
郭振明认为,中国篮球的运动员、教练员、裁判员都处在一种“舒适区”的状态中,缺乏与国际的交流,因此无法跟上篮球的潮流。这导致球员在联赛中拿着顶薪却缺乏竞争压力,外援的依赖使得本土球员成为了配角。在关键时刻,没有人能够站出来解决问题。我们的青训体系也处于崩塌的状态,年轻球员到了二十多岁才进入职业联赛,他们的天赋在低水平的训练中被消耗殆尽。裁判的“人情哨”问题更是火上浇油,国内联赛吹罚松散,一到国际赛场就容易出现犯规,导致球员心态崩溃。
从国际篮球的进化速度来看,我们已经远远落后。比如菲律宾通过归化球员克拉克森实现了逆转中国队的胜利;日本B联赛放开外援和归化政策后,反而激发了本土球员的潜力,像八村垒、渡边雄太在NBA站稳了脚跟。反观我们,战术理念还停留在上个十年,教练员出国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,裁判的国际化程度低,甚至连热身赛都找不到强队陪练。
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,CBA的“虚假繁荣”掩盖了危机。我们的外援政策反复折腾,从限制到放开,再到计划引入归化球员,这本质上都是“头疼医头”的做法。问题在于,联赛的对抗强度、战术创新和竞争环境并没有让本土球员真正地“脱胎换骨”。郭振明直言:“现在连两个外援都对付不了,国际赛场五个老外怎么打?”
面对这样的问题,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来加以解决。对外方面,我们要快速且准确地实施归化政策,优先引进能够打硬仗的外线得分手,补上男篮在关键球上的短板。可以参考菲律宾的成功经验,让归化球员与本土阵容形成化学反应。
对内而言,我们必须打破这种舒适区。外援政策需要继续放开,以此来倒逼本土球员提升竞争力;我们必须狠抓青训工作,送有潜力的球员去海外历练;同时还要严厉打击那些“混日子”拿顶薪的球员。
最重要的是,联赛需要与国际接轨——从裁判尺度到战术理念都需要改变。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关起门来自娱自乐。因为中国篮球需要的,是一场彻底的“荒野求生”,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找回失去的荣耀和竞争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