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贯彻落实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》(国发〔2014〕46号)、《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体育强省建设的意见》(鄂政发〔2017〕63号), 推进体育产业跨越发展
来源:24直播网2025-04-18 07:21:32
为贯彻落实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》(国发〔2014〕46号)、《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体育强省建设的意见》(鄂政发〔2017〕63号), 推进体育产业跨越发展, 结合我省体育产业发展实际, 制定本行动计划 。
一指导思想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牢固树立和贯御落实新发展理念,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,人才是第一资源, 创新是第一动力,深化体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充分发挥湖北科教、山水资源及区位优势,以发展新业态、培育新主体、应用新技术、开发新产品、增加新动能、创建新模式为主要任务,优化存量,做大增量,推动全域体育产业发展, 全面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,把体育产业打造成我省新经济的重要增长极。
二发展目标
到2021年,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2100亿元,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.5%,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2.0%,体育制造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%。
体育产业市场主体突破10000家,体育龙头企业达到80家以上。培育3-5家全国知違体育用品企业,创建8-10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,推动建设50个体育综合体和8个体育产业园区。 品牌赛事数量显著增加,中部赛事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。体育供给多元高效,人均体育消费明显提高。体育彩票销量居全国前列。
三主要任务
1.打造体育综合体
完善体育综合体建设标准体系,创新建设模式。推动现有商业综合体、闲置厂房、旅游景区、户外营地等转型升级,打造多元融合的体育综合体,带动体育消费升级。推广“石首西普体艺”、“仙桃李小双运动城”等体育综合体建设经验。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功能改造与机制改革,增加全民健身设施,完善配套功能,打造场馆类体育综合体。2019年基本实现体育综合体市州全覆益,2020年数量翻番,2021年全省建成50个体育综合体。
2.发展运动休闲特色小镇
推动各地依托旅游景区、体育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。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与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紧密对接,建立省、市、县三级体育部门和项目单位联系机制,积板协调各方支持,整合体育系统资金、赛事等资源,促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。加强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规划与建设指导,建立年度形象进度目标考核机制。推动6个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纳入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,享受省特色小镇相关政策。力争在创建期内(2020年)建成2-3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,树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样版。2021年前建成3-5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, 5个以上项目进入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、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。
3.建设体育产业工业园区
引导各地规划建设体育产业园区或在现有产业园区布局体育制造业,鼓励支持、培育引进各类企业和社会资本从事传统体育用品、运动智能设各、功能性食品饮料、现代体育装备、体育工程材料等研发生产。推动各地创新体育产业园区体制机制,制定产业招商优惠政策。通过完善基础设施、建立公共服务平台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、设立产业基金等方式,推进体育制造业园区化、集约化、规模化发展。推广荆门李宁工业园、石首华中体育产业园等园区建设经验,形成以武汉、襄阳、荆门、荆州为核心的体育装备制造聚集区。力争建成3-5个年产值突破80亿元的体育产业工业园区。
4.推动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
推动体育制造企业创新发展,提高产品竟争力和附加值。鼓励体育制造企业引进、使用新技术成果和发明专利。依托我省科教优势,引导体育制造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、重点(工程)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,采用新工艺、新材料、新技术研发新产品,加强科技成果转化,推进技术创新。支持体育制造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、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等。力争建成3-5个规模较大的体育企业研发中心,每年有1-2家体育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证。引导体育制造企业从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、营销推广、运营服务等全产业链发展。鼓励体育制造企业加强市场营销力度,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,广泛运用电商平台扩大销售,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,打造3-5家全国知名体育用品制造企业。
5.孵化壮大市场主体
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创办体育众创空问,推进创新与创业、线上与线下、孵化与投资相结合。具备条件的体育场馆可利用功能用房、附属空间等设立体育众创空间。组织开展全省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和省级体育众创空间命名认定,实现创业载体多元化、创业服务专业化、创业活动持续化,力争每年新增1000家中小微体育企业。建立体育骨干企业联系机制,加强跟踪服务,鼓励体育骨干企业在主板、中小板、创业板和新三板等上市融资。支持体育骨干企业投资新项目,布局新业态,实施跨地区、跨行业、跨所有制的多形式并购重组。结合体育产业示范单位认定工作,建立健全龙头企业认定标准,每年新增10家体育龙头企业。加快组建体育产业集团,通过资本注册、资产划转、委托运营等方式,整合优质资源,支持省体育产业集团做大做强。
6.培育打造品牌赛事
充分发挥世界飞行者大会、WTA武汉网球公开赛、亚洲羽毛球锦标赛、武汉马拉松等高水平赛事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。支持办好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大会、武汉国际渡江节、荆门爱飞客飞行大会、武当国际演武大会、宜昌国际龙舟节等节会活动,拓展传播渠道,提升品牌效应。以第七屈世界军人运动会、2019年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、第十五届湖北省运动会等大型赛事为契机,大力培养专业化体育赛事运营和推广机构,培养一批高水平体育赛事组织队伍和裁判员队伍,全面提升重大赛事办赛条件和能力。支持各地政府或社会力量引进或承办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,创办培育自主品牌赛事。引导赛事承办单位以赛事产品开发为主线,以扩大消费为着力点,深耕赛事经济。制定品牌赛事资助标准,开展体育赛事活动综合效益评估,每年持续资助2-3个影响力较大的体育赛事活动,打造知名赛事品牌。
7.发展壮大职业俱乐部
引导社会资本采取单独组建、合作联办、冠名赞助等方式参与职业体育。 扶持三大球和具备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道路,支持运动员和教练员职业化发展,鼓励职业俱乐部引进高水平运动员和教练员。推动职业俱乐部在运营管理上与国际接轨。整合运、教、科、医等资源,为职业俱乐部训练比赛提供保障,具备条件的公共体育场馆,可优先、优恵用于职业俱乐部主场比赛,探索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委托职业俱乐部管理。构建职业体育发展激励机制,支持和推动我省职业体育发展,力争拥有3-5家高水平职业俱乐部。
8.推进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
加快推进 “体育+”、“+体育”,创建融合发展新模式。引导体育与旅游、互联网、教育、健康、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。积板协调省内大型企业结合自身特色布局或转型发展体育产业,推广成功经验。以体育旅游综合体为主要抓手,引导旅游景区增设冰雪运动等体育设施,广泛开展体育赛事活动 。支持社会力量打造中国体育版权整合运营平台,鼓励各类传媒企业开辟专门的体育频道、栏目,建设互联网体育直播平台。
9.持续提升体育彩票销量
贯彻落实 《彩票管理条例》及相关规定,加强体育彩票安全管理,努力提高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效益。加大对体育彩票的宣传力度,积板营造体育彩票销售良好氛围。整合各方资源,创新销售方式,拓展销售渠道,促进体彩彩民数量增长,稳步提高人均购彩量。2018年力争销售突破百亿元,持续提升每年销量,力争位居全国前列 。
四实施路径
1.制定产业发展指导目录
根据体育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,制定体育产业发展指导目录,优化省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,明确支持重点,充分发挥省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杠杆和导向作用,引导全省体育产业发展。
2.编制运动项目产业规划
统筹编制《湖北省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规划》,重点谋划水上、山地户外、航空、冰雪、电子竞技等项目产业发展。明确省级适动项目中心、单项协会的产业发展职责,加快落实国家颁布的各项运动产业发展规划, 具备条件的运动项目中心、单项协会应制定运动项目产业发展规划,加大对运动项目市场培育力度,努力扩大运动项目经常参与人口,满足不同层次人群体育消费需求,推动运动项目全产业链发展。
3.加强产业项目管理
组织各地策划、布局体育产业重点项目,建立省级体育产业项目库管理系统,及时更新维护,实施动态管理。加强对入库项目的统计分析与跟踪指导,形成“策划一批、推进一批、实施一批、建成一批”的梯次持续发展格局。
4.搭建体育产业发展平台
推动成立省级各类体育产业发展社会团体,鼓励有条件的市州成立体育产业协会,规范各类体育产业社会团体健康发展,促进行业交流与合作。积板申办和组团参加国际国内体育用品博览会,支持中国(武汉)国际体育产业博览会做大做强。建立产、学、研对接交流机制,定期召开全省体育产业发展大会,适时召开体育产业论坛、峰会,对各地、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发展经验和体育产业项目进行推介。
5.吸引社会力量投资
一是依托省体育产业集团,设立省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,推进赛事举办权、冠名权、场馆经营权、电视转播权等资源公平、公正、公开交易流转。
二是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(PPP)等多种模式,吸引社会资本参与。三是加大招商力度,组织编制年度体育产业重点项目招商手册,对全省重点体育产业项目进行招商推介,推动将体育产业项目纳入各级政府年度招商计划,采取请进来、走出去的方式,广泛开展招商引资。
6.发挥引领示范作用
支持各地、企业和社会组织申报国家和省级体育产业基地,打造体育产业制造之都、品牌之都、双创之都。推出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和体育旅游精品线路,创建一批体育旅游目的地。推动体育综合体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、体育众创空间等新业态试点建设,持续开展体育产业十强系列评选活动,树立体育产业发展标杆,引领体育产业发展。
五保障措施
1.加强组织领导
省体育局成立体育产业跨越发展领导小组,研究解决体育产业跨越发展的重大问题,会同有关部门对《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体育强省建设的意见》 (鄂政发〔2017〕63号)和本行动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,强化工作落实。各地体育部门要积极协调推进土地、税费、价格等优恵政策落地,完善配套政策体系,突出规划引领,明确产业发展职能部门,全面有序开展体育产业相关工作。
2.创新投融资模式
加快与省内主要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体育金融新产品,推进银企对接交流,加大金融机构对体育产业重点项目和企业的授信支持。支持省体育产业集团等各类社会资本设立体育产业投资基金。鼓励各类投资基金以参股等方式加大对体育产业项目的投资力度。
3.加大经费投入
加大省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的投入,采取项目资助、贷款贴息和奖励等方式,重点支持研发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,推动新旧动能转换。鼓励各地设立本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。完善政府购买社会体育场馆公共服务体制机制,适度扩大场馆规模,引导群众健身消费,逐步提升群众体育消费水平。
4.强化人才支撑
推动将体育产业人才纳入我省各项人才引进计划,享受各项引进政策,支持引进体育产业领军人才和专业团队。实施“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千百计划”,组织1000名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参加各层次培训,培养100名体育产业精英人才。支持高等院校增设体育产业相关专业。加大与华中师范大学国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等机构的合作力度,建立湖北省体育产业智库。
5.健全统计机制
建立健全体育产业统计长效机制,持续做好体育产业机构名录库的建设和维护工作,积板协调统计、工商、税务等部门,整合数据资源,做好年度体育产业统计核算工作,完善监测分析制度,做好统计结果运用。

